-
韋泱:聽前輩講紅色出版故事
韋泱曾與幾位文化老人交往,聽他們講述當年上海的紅色出版及對此蒐集的往事,聽得津津有味。雖然這些老人已先後作古,但生動故事卻可載入史冊,熠熠生輝。
-
瞿駿:“齊王”為何終不前
錢穆與胡適的初見在《師友雜憶》中有生動描述,它一方面鮮活呈現了歷史中的一部分場景,對讀者吸引力極大,學界也大量引用。但另一方面正是錢穆的雄健筆力,讓胡適在此事的歷史敍述中近乎“失語”。胡適的“失語”導致此事另一部分歷史場景模糊不清。
ZUO JIA YIN XIANG
01顧頡剛:跟隨馬克思主義者的足跡前進
在民國學術界,顧頡剛堪稱能夠呼風喚雨的領袖人物。他曾聽人説:“抗戰前,北平流行着一句話:‘北平城裏有三個老闆,一個是胡老闆胡適,一個是傅老闆傅斯年,一個是顧老闆顧頡剛。’”
02字裏行間的“時勢”——研讀李準
不過,切入李準寫作的合適方式,早已有人提示出來,而真相或許並不可愛——至少對今天的我們來説並不可愛:“李準同志一直是在配合政治任務的,而且配合得好。”
03打撈歷史的碎片:誰是錢學熙?
現在説起錢學熙(1906—1978),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。很多年前,那套“外國文藝理論叢書”曾經是我們這一代學子心目中的聖經,《柏拉圖對話錄》《詩學·詩藝》《歌德談話錄》等等,成為我們瞭解西方古典文學理論的最佳選擇。
04王勃創作時喝什麼?
王勃字子安,是初唐傑出的詩人。他既有改變六朝詩歌纖巧綺靡弊病的意識,也有自覺的審美追求,所作詩歌骨氣端翔,語言明淨,生氣飽滿,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。
徐渭:心心念念者,無非“真我”
徐渭在《水墨葡萄圖》上自題詩:“半生落魄已成翁,獨立書齋嘯晚風。筆底明珠無處賣,閒拋閒擲野藤中。”抒發了一生坎坷不遇的痛苦悲愴。
來源:文匯報 | 喻軍 2021/03/18
沈從文與朱光潛:在逃難中分吃橙子
沈從文隨身帶了兩個橙子,幾人分吃,根本不濟事。經過一夜的煎熬,以為天亮就能聯繫朋友想辦法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劉浪 2021/03/18
哲人不萎——《吳組緗全集》編後記
吳組緗生於1908年,逝於1994年,是個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人。其人生上半程傾情於文學創作,下半程專注於教學與研究,涇渭分明。
來源:文藝報 | 朱寒冬 2021/03/17
春夜解詩——試析“當春乃發生”的“發生”
杜甫《春夜喜雨》:“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野徑雲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”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孫玉文 2021/03/17
陳大康:《西遊記》裏的土地神
土地神也稱社神,古代作為國家代稱的“社稷”,本意是指古代帝王、諸侯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。東漢蔡邕《獨斷》捲上曰:“社神,蓋共工氏之子勾龍也,能平水土,帝顓頊之世,舉以為土正。”
來源:文匯報 | 陳大康 2021/03/16
孫犁和他的《文學入門》
1946年4月10日,孫犁在寄田間的一封信中寫道:“前些日我到安新一帶去了一趟,當記者寫了幾篇通訊,現在回來校印文學入門(即前所寫區村文學課本),過兩天印成即寄贈一本,看看後送人吧。”
來源:中華讀書報 | 闞平 2021/03/16
半生湖海書《説園》
1974年的冬天寒氣襲人,父親陳從周在這一年喜獲“解放”。他穿上母親新縫的背心,戴上那頂舊呢氈帽,踏着泥濘的薄冰,去看望八年不曾相見的、“直諒之交,最能道出其中甘苦”的王西野先生。
來源:文匯報 | 陳馨 2021/03/15
范文瀾:承章黃衣缽 揚馬列學説
范文瀾是浙江紹興人,他家離秋瑾主持的大通學堂只有半里路。1907年夏天,14歲的范文瀾親眼見到清朝官兵到大通學堂強盜般抓走秋瑾,心中無比痛恨,埋下追求社會進步思想的種子。
來源:光明日報 | 陳其泰 2021/03/15
魯迅的教育部“僉事”為何官
“僉事,官名。金置按察司僉事。元時諸衞、諸親軍及廉訪、安撫諸司,皆置僉事。明因之,都督、都指揮、按察、宣慰、宣撫等,皆有僉事。”
來源:光明日報 | 鄭學富 2021/03/12
“明月詩”裏的中國
盛唐有三大“明月詩”。排在第一的是揚州人張若虛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這首詩被譽為“孤篇橫絕”。聞一多曾經這樣稱讚這首詩:“詩中的詩,頂峯上的頂峯。”
來源:解放日報 | 酈波 2021/03/12
“德先生”“賽先生”和“修先生”
1919年新文化運動高潮之後,《新青年》這個“精神股份制”的刊物面臨着分崩離析的局面,在胡適和陳獨秀為雜誌是留在北京還是南下辦刊的爭論過程中,北京同仁眼見大勢已去,一度很有醋意地説“斷不在乎‘新青年’三個字的金字招牌”。
來源:中華讀書報 | 張寶明 2021/03/11
趙之謙與金陵書局的刻書夥伴
趙之謙不僅是一位具有全面修養且有開創之功的書畫家、篆刻家,同時還是一位學者,一生致力著述,於經學、史學、詞章、金石學等方面皆有成就,惜成稿者僅居其半。他於刻書事業念茲在茲。
來源:文匯報 | 戴家妙 2021/03/11
《黃炎培日記》整理的美中不足
2020年12月24日早晨,在一個學術羣因緣際會結識了某位聞名已久的學兄。加了微信好友後,才知道這篇幾被遺忘在電腦裏的拙稿,十年前(2010年)未能及時刊出的幕後故事。作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,新聞編輯室裏的類似故事,將來可以也應該列入新聞傳播史吧。
來源:澎湃新聞 | 劉憲閣 2021/03/10
你知道魯迅先生也是一位資深科幻迷麼?
19世紀末的晚清時期,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在追求民族復興、向西方尋求真知的過程中,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領域,認為其必將對普羅大眾的啓蒙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我國早期的進步知識分子如梁啓超、吳沃堯等人都大力譯介西方科幻經典、創作“土味”科幻作品。鮮為人知的是,魯迅先生也是他們中的一員。
來源:中國小康網 | 子華 2021/03/10
黃髮有:當代文學史視野中的審稿意見
審稿意見是編輯出版部門對來稿質量好壞以及是否刊發、出版做出明確判斷的評價意見,大都寫在格式化的審稿單上,或者以書信、電子郵件的形式與作者交流,作為工作文件的審稿意見大部分都沒有公開。
來源:《揚子江文學評論》 | 黃髮有 2021/03/09
朱萬章:來燕榭書札談叢
最早關注來燕榭主人黃裳(1919—2012),是在20世紀90年代。其時,我痴迷於古籍善本的收藏與鑑定。雖然當時囊中羞澀,無力購藏心儀的古籍,但對於和古籍收藏相關的書刊,卻是時刻留意和傾囊的。
來源:《隨筆》 | 朱萬章 2021/03/09
重讀《倪煥之》:推動歷史的輪子
《倪煥之》是作家葉聖陶處理五四和五卅關係的關鍵文本,呈現了作家反思五卅並沿着五卅的道路出發,重新理解知識階級和大革命的思想和行跡,可謂作家的心靈形式。
來源:《成都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 | 李國華2021/03/18重讀《誡子書》:非淡泊無以明志
在《誡子書》中,諸葛亮教育兒子,要“淡泊”自守,“寧靜”自處,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王傑2021/03/15重讀《平凡的世界》:悲欣交集
為什麼《平凡的世界》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並未引起文壇足夠關注,卻在二三十年後,越來越引起了青年讀者(也包括專業評論家)的關注?
來源:《當代作家評論》 | 許子東2021/03/12重讀《史記》:作者是誰?
不管是一本正經地讀《史記》,還是像我這樣漫不經心地翻看《史記》,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:這就是“太史公”指的是什麼?為什麼《史記》又叫《太史公書》?
來源:澎湃新聞 | 辛德勇2021/03/03